
7月23日,在宜春市宜阳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微爱公益暑期“七彩假日课堂”辅导孩子的暑假作业。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摄
这是一块沉甸甸的奖牌。2025-08-02,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,宜春市摘得第七届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桂冠!
这是一场热腾腾的接力。宜春市自2021年启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,破难题、闯难关、打硬仗,终于将梦想照进现实。
信仰的灯塔照见城市高度
全国文明城市,是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。宜春,志在必得,2021年启动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。
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。在2021年新春的动员大会上,宜春市委、市政府发出动员令:创建全国文明城市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、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、不是单打赛而是团体赛”。
提升城市品质、增进民生福祉、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,宜春市坚守“创建为民、创建靠民、创建惠民”的初心,构建“党政齐抓、市区联动、条块结合”的文明创建指挥体系,全市上下以“滚石上山”的韧劲破解难题。
“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”宜春市赓续红色血脉、筑牢信仰根基融入城市灵魂深处,让文明创建有了“定盘星”。袁州会议旧址内,退休教师王德明讲述革命烽火时,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党的创新理论润泽心灵的生动注脚。
“红色故事我来讲”“童心向党”等活动如春风化雨,将红色基因深植城市肌理。“每次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,就知道信仰的种子正在破土生长。”王德明的话语里,有历史回响,更有未来期许。
在文明创建中,宜春市委宣传部创新的“七团七进”宣讲活动,让党的创新理论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,点燃市民的爱国情怀,化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。
向善的暖流浸润城市底色
崇德向善,是宜春最动人的城市表情。
242名“中国好人”在宜春大地如星辰闪耀——支月英坚守深山讲台,谭良才火海勇救幼童,张包春、黄英、吴文清以平凡善举点亮道德灯塔。
“好人文化”如春风化雨,浸润人心。袁山公园的“好人长廊”前,总有市民驻足凝望:“看看这些好人故事,心里就亮堂,总觉得自己也该做点什么。”
宜春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,让文明的暖意在这座城市的细节中流淌。
1.1万余支志愿服务队、115万“红马甲”织就温情网络,“创文同心·青春同行”行动中,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“社区青春行”“河小青”等数百场活动里。
宜阳新区“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”模式,悄然将垃圾分类变为“新日常”。宜春经开区“全域联动”凝聚创建合力,提升园区品质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“新温汤人”党支部串起新老居民的互助情缘。
“创文家庭知识竞赛”“我为家乡代言”等活动,推动文明行为从“要我做”变为“我要做”。如今,“垃圾不落地、文明在指尖”“车让人、人守规”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。
文明,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,外化为城市的文明气质。《宜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,让德法共治成为城市治理的鲜明特色。
文化的滋养增添城市神韵
文化是城市跳动的脉搏。
“一刻钟阅读服务圈”让书香触手可及——23座城市书房、197个微书坊如珍珠散落,博物馆内数百场展览与社科活动吸引市民流连。“周末带孩子来看书,成了我们家最享受的时光。”市民陈先生的笑语,道出书香浸润的幸福。
宜春的千年文脉,在创新中绽放时代新彩:本土青年创作的《你笑起来真好看》唱响全国,采茶戏《明月山的崽》散发泥土芬芳;晚唐袁州古城墙重现“铜墙铁壁”的雄姿,夏布织机声与版画刻刀声交织非遗新韵。
月亮文化旅游节漫天璀璨的光影,端午龙舟赛百舸争流的激情,秀月大桥通车时万人空巷的欢呼——文化已融入宜春人的日常呼吸,让城市从“有形”迈向“有魂”。
治理的匠心雕琢幸福质感
文明创建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淬炼。
宜春转变城市发展理念,注重以人为本,以“微治理”撬动“大幸福”,用“绣花功夫”破解“脏乱差”顽疾:市容环境、交通秩序、市场秩序整治招招精准,更以温情笔触留住人间烟火。
“群众的需求在哪里,创建就延伸到哪里。”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老旧小区蝶变重生,背街小巷拂去尘埃,农贸市场整洁明亮。
“学位、车位、床位、厕位”等民生关切被一一回应——新改扩建56所园校、新增学位3.68万个、施划停车泊位2万余个、公厕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.2座。
面对“空中蜘蛛网”的痼疾,5000万元投入换来天际清朗;公安交警风雨坚守,“机非分离”让主干道事故率下降70%;1600余个集中摊位既规范市容又温暖生计,让秩序与烟火和谐共生。
实干的脊梁扛起文明担当
这是一场全民接力的文明长跑。在文明创建“赶考”中,宜春坚持同题共答、重点突破、合力攻坚,通过系统施治、统筹推进,让梦想照进现实。
宜春以作风攻坚推动创建攻坚,用拼搏精神书写文明答卷。在“千名干部访万家”的足印里,在“敲门行动”的叩问中,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:“走遍千家万户,只为让群众获得感触手可及。”
“只进一扇门、解纷万家事”,让矛盾化解率达90%。“红木莲·暖新行动”让快递小哥成为社区治理新力量。当城市治理转向“全民共建共享”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显著增强。
城乡联动,全域推进,奏响“大合唱”:从丰城市摘得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桂冠,到15个全国文明村镇、13个全国文明单位、4所全国文明校园、1户全国文明家庭群星闪耀,城乡文明在交融中绘就“美美与共”的同心圆。
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,是宜春由内而外蝶变的见证:街道明净如洗,交通流畅有序,推窗满目葱茏,空气沁人心脾。一名外地客商的赞叹道出共同心声:“几年未见,宜春竟变得如此清新雅致,人文气息扑面,令人倾心。”
这块“金字招牌”更赋能城市发展: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、公平透明的法治生态、诚信共赢的市场氛围,成为吸引投资与人才的强磁场。
站在新起点,宜春正以归零心态再出发,以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,向着“幸福和谐美丽宜春”的壮阔未来,踏歌而行。
短评
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”宜春荣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,是千万双手共同托举的荣光。这场全民奔赴坚持“为民、靠民、惠民”,把“民生愿景”变为“幸福实景”,照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宜春的实践昭示:当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血脉,当干部担当与民众热情同频共振,城市便能焕发持久生命力。在文明长河的崭新航程中,宜春正从文明城市阔步迈向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,奋力书写“文明善治”的隽永篇章。
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健 邹海斌
- 1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”或“中国江西网”、“大江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2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[XXX报]”或“中国江西网-XXX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·XXX报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江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-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